儿女为父亲大人的悼词(带音乐)
前两天我写了篇博文《悼念我亲爱的外公(带音乐)》,是我自己为了怀念我外公写的,主要是为了怀念他,里面寄托了我的哀思。后来我妈妈和几个姨他们看到了,就叫我以妈妈的名义,也即以女儿的名义为父亲写一份悼词,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文章。因为是悼词,不比文章配歌,为表现出追悼会现场的庄重肃穆的气氛,本来想选择传统哀乐当配音的,但最终选择了能让人听罢痛彻心扉的二胡曲《江河水》,借此再来送外公一程。
各位长辈、亲朋好友、各位兄弟姐妹们:
首先,我代表我们全家,向我父亲的所有生前好友、亲戚、邻居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。感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帮助。谢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前来吊唁并送我父亲最后一程!
在这个寒风萧瑟的冬日,乙未(羊)年十月廿十日清晨四点,我亲爱的父亲,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因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医治无效(后面肌肉委缩连药都打不进了)而寿终正寝,与世长辞,辛勤而平凡的一生从此难以挽回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自从父亲入病住院以来,我们家人的心就一直悬着,真怕那一天的到来。这次住院时间刚好是十月初八,离他生日还有整整两个月。每年父亲都有心愿想让我们给他过生日,但是,在距他生日还有48天的时候,他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,这也成为我无法满足他心愿的永远遗憾。
苍天含泪,杨柳伤怀,大地同悲!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,在此沉痛悼念我父亲。虽然父亲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,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离开了我们有好几天了,但在我心里还是十万个不愿意承认父亲已永远离我们而去。父亲生前含辛茹苦,不屈不挠,不向困难低头,艰辛的人生历程,记忆犹新;他谦虚善良,和蔼可亲,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啊&hellIP;…
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父亲的离世对于我而言就像一场梦,我真的不愿相信疼爱我的爸爸就这么离开了。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几天前在病榻前半夜的时候,爸爸吃力的颤巍巍的想撑起脑袋,用手不停地在外面摸,这是在努力地想抓住自己的亲人啊,直到我们伸手让他抓住,爸爸才感觉有了依靠。然后用迷蒙且已然有些浑浊的眼睛偷偷滴凝望跪在旁边床上的我们。此时的爸爸心里很明白,虽不能言,但他什么都知道,我们叫他,他努力的点头,用“吭”声代表应答,不觉间眼泪就滴落眼角。有时爸爸甚至还不断地用手掀被,想拔掉身上的药管。其实我们知道他是不想让我们跟他一样受煎熬,他想早早地去天堂里安息。现在想起这一幕幕我总是止不住眼里的泪水。唯有这个时候我才能感觉到以前那个疼爱我们的爸爸还在,他依然很爱我们,只是病痛的折磨让他有时候性情大变失去理智。在弥留的最后几天,爸爸的双眼也看不清了,喉咙里只能发出吼吼的痰迷的声音,已经说不出任何话语,只能伸出他满是皱纹褶皱的手微微抓着我们的手,用手指轻轻抚动我们的手心,似是回应着我们。我知道爸爸心里还是清楚的,他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时刻默默滴以他的方式向深爱着他的我们告别。
爸爸当农民一辈子,也辛苦了一辈子。在我们家最艰苦的日子里,他都凭着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,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、瘦弱但坚强的脊梁支撑着我们这个家,他和妈妈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,倾其所有,供我们读书,教我们做人。眼看着我们成家立业,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,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正是可以好好孝敬的时候。却没曾想无情的病魔就夺取了您的生命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爸爸的晚年是不幸的,在患高血压的几年的时间里遭受了几次痛苦,没想到这次又走的这么快;但爸爸的晚年又是幸福的,因为有爱他的亲人好友不离不弃的关心照顾他,使我父亲享受到了人间最真挚的亲情和最珍贵的友情。
人死不能复生,人奔西土,音容宛在。爸爸,如今您走了,我想对您说声对不起!这辈子,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您,没来得及让您享儿女福,如果有下辈子,我还要做您的儿女,做您最骄傲的儿女,好好的伺候您。您虽然走了,但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照顾好妈妈,更加尊重她,关爱她,让她能幸福的安享晚年。您的思想、您的教诲、您的勤劳与智慧、您对我们子女的影响都会被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,并传承下去。我们一定铭记您生前的教诲:老老实实做人,堂堂正正做事。
您安息吧,亲爱的爸爸!您永远是我的好爸爸!我们永远爱你!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
您安息吧,亲爱的爸爸!我们相信逝去的是您衰竭的躯体,升华的是您永恒的灵魂!天堂里没有痛苦,我们能看到您快乐的微笑!
愿爸爸一路走好!在天堂里永远快乐!健康!
最后,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过去和现在帮助过我们的人们。同时,我要对在父亲晚年给予他关心和悉心照顾、在治丧期间前来帮忙、吊唁的亲朋好友、对为父亲大人举办丧事而辛勤劳动的所有工作人员,再一次致以最诚挚的感谢,谢谢你们!
您所有的儿女子孙家人
乙未(羊)年十月廿十四
分类:情感婚姻| 发布:龙三公子| 查看:2575 | 发表时间:2015-12-05
原创文章如转载,请注明:转载自龙三公子博客 https://www.mybabycastle.com/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mybabycastle.com/post/817.html